焦點報道:忽然想到蘇東坡

蘇軾

路過街邊的水果攤,看見遠道而來的鮮美荔枝,不覺念起“日啖荔枝三百顆,不辭長作嶺南人”的句子,忽然就想起蘇東坡來。


(資料圖)

蜀中才子蘇軾經(jīng)過兩個多月的漫長旅途,從汴京到西北邊陲鳳翔府就任大理評事簽書判官,是北宋嘉祐七年春天的事,距離他被稱為蘇東坡,還有十九年。初到鳳翔,除了一些并不繁雜的政務工作要做之外,蘇軾有大把的閑暇時間隨時親近山水。然而與山清水秀的蜀中相比,眼前山禿水濁荒涼萎頓的景象讓他失望透了:“吾家蜀江上,江水清如藍。爾來走塵土,意思殊不堪。況當岐山下,風物尤可慚。有山禿如赭,有水濁如泔?!彼以诟蔷o東處,發(fā)現(xiàn)了一泓名為“飲鳳池”的清澈湖水,讓他頗有心曠神怡之感,仿佛回到了魂牽夢繞的故鄉(xiāng)懷抱。于是他筆鋒一轉(zhuǎn),又記下自己的喜悅,“不謂郡城東,數(shù)步見湖潭。入門便清奧,恍如夢西南……新荷弄晚涼,輕棹極幽探。飄搖忘遠近,偃息遺佩篸?!贝文昵锾?,他組織勞工在古飲鳳池基礎上進行深鑿和擴充,修筑亭臺,栽花植樹,并且上溯源頭,引泉水至護城河從而東流入湖。正是在他的經(jīng)營下,修葺一新的古飲鳳池水荷交融,古柳搖曳,奇石林立,翠竹成群,曲徑通幽,湖面相通,巧分為三,亭榭棋布四周,岸渚交映成趣,成了一片讓人流連忘返的風景勝地,這首《東湖》詩,也因之而名傳千古。

今天再看蘇軾疏浚東湖,其實并非單純?yōu)閿U建游玩遣興的娛樂場所,其中的深意還在于增強東湖的實用功能。經(jīng)此一修,湖體驟然擴大并趨于完美,使東湖在作為游玩憩息之所的同時,兼具蓄水灌田的作用,這是之前他人未能為之的豐功碩德,歷來廣受贊譽。人生總有不可預知的機緣巧合,在鳳翔修筑東湖將近三十年之后,蘇軾又在杭州疏浚了西湖,兩湖南北遙望,人稱其為姊妹湖。西湖之水明凈,東湖之柳高潔,所以有人這樣贊美:“東湖暫讓西湖美,西湖卻知東湖先”。在東湖的蕩滌下,蘇軾的才華不可抑止地一發(fā)而不可收拾,這一時期創(chuàng)作出了近二百篇詩文,千古傳唱的名篇除《喜雨亭記》外,還有《凌虛臺記》《鳳鳴驛記》和《思治論》,為東湖和鳳翔留存了一筆豐厚悠長的文化情韻。

初到鳳翔,蘇軾無疑時時春風得意、處處滿目青山。但很快卻有一件事情,讓他郁悶不已。

嘉祐八年正月陳希亮就任鳳翔府知府,成為蘇軾的新上司。陳希亮和蘇軾性格如冰炭不相融合,加上蘇軾少年得志,難免渾身傲氣鋒芒太露,不斷產(chǎn)生的摩擦造成兩人成見日深。蘇軾是落落寡合,倍感憋屈,在許多事情上故意消極抗爭,找借口不配合太守。陳希亮本是眉州青神人,和出身眉州眉山的蘇軾份屬同鄉(xiāng),比蘇軾的父親蘇洵還高了一輩。他曾對別人說:“吾視蘇軾猶孫子也。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,以其年少暴得大名,懼夫滿而不勝也,乃不吾樂耶!”直至數(shù)年之后,蘇軾才認識到陳希亮的苦心。他明白老太守是在有意裁抑他這個鋒芒太露的后輩,因而日后在為其做墓志銘的時候說:“公于軾之先君子為丈人行,而軾官于鳳翔,實從公二年。方是時年少氣盛,愚不更事,屢與公爭議,形于言色,已而悔之?!庇诖顺浞直磉_了對這位長者的敬仰和感激之情。

對于蘇軾的這種倔脾氣,其實其父蘇洵早就看到了,所以才給他取名“軾”。軾的意思是車上供人憑倚之橫木,《左傳》中有“憑軾而觀”之語。老父蘇洵希望他的長子含蓄內(nèi)斂,為他人提供倚靠。他最怕的就是兒子鋒芒畢露,不會藏拙。在《名二子說》一文中,他曾憂心忡忡地說:“軾乎,吾懼汝之不外飾也?!蹦晟俣嗖诺脑娙丝梢匀涡?,但作為體制內(nèi)的一名官員,無疑是必須含蓄內(nèi)斂的。陳希亮對蘇軾的苦心,可以說和蘇洵如出一轍。

離開東湖之后,好運就不再一直追隨,蘇軾的人生之旅漸漸變得坎坷多難起來。在外放做官的二十多年里,他飽受顛沛流離不能稍事停留。

一心想要革除“財之不豐、兵之不強、吏之不擇”三患的蘇軾,后來一系列的遭遇,無非是給這個定律多增加一個例證而已。在著名的“烏臺詩案”中,身陷囹圄一百多天,他遭到嚴刑拷問,險些丟掉性命,但依然安睡無懼。對于天性耿直的蘇軾,如果沒有當年在東湖之濱經(jīng)受過陳希亮的“挫折教育”,遭受天大的不白之冤,他能心無芥蒂地酣睡如雷嗎?

王安石曾經(jīng)無限真誠地嘆惋:“不知更幾百年,方有此人物!”作為歷史中絕版的傳奇,蘇軾確然難以再現(xiàn),那些和蘇軾生在同一時代的人們,能夠親自感受他光風霽月的人格魅力,實在是有福了!蘇軾留下如此眾多的詩詞文章,今天人們能夠吟誦行云流水的蘇氏詩文,感受生命的歡愉和高貴,實在是一種可遇而不可求的緣分,生在蘇軾之后的人們,同樣有福了!為東湖題寫過大門楹聯(lián)的清乾隆朝狀元陜西巡撫畢沅,就是“蘇粉”中的超級鐵桿粉絲,每到陰歷十二月十九蘇軾生日,他會專門騰出功夫,中堂懸掛蘇軾肖像真跡,兩廂下排列數(shù)以百十計的藝人笛簫演奏其自作的“迎神”“送神”曲,親率幕僚、門生和當時有名的文人騷客冠戴整齊拜謁蘇軾遺像,隨后大宴來賓,即席賦詩唱和,是當時人人稱道的文壇盛事。蘇軾在后人心中的地位和重量,可見一斑。

有了東湖的粼粼波光對蘇軾的浸潤和沉淀,不管后來政治上的打擊怎樣接踵而來,他都能始終如一地快樂著,如水銀瀉地般無孔不入地享受短暫的生之樂趣。今天我們在蘇軾的詩詞文賦中找不到一絲絲的怨悔,更多看到的是“不辭長作嶺南人”的曠達,“一蓑煙雨任平生”的通脫。林語堂說蘇軾是個不可救藥的樂天派,可謂一語中的。蘇軾骨子里的那種瀟灑和超脫,代表了古代文人生命的最高境界,不管遭際如何,都能珍惜每一刻時光,從不曾顧影自憐,怨天尤人,把生命白白浪費。蘇軾這種樂觀、曠達的人生態(tài)度,千年之后更加叫人感動,值得每個人終身練習!

每次到東湖,站在環(huán)湖路上,我都會吟詠一遍《東湖》詩,心中由此洋溢著一種暖暖的情韻。我若有幸生在北宋,說不定也可以遇見這位大文豪呢。昔日鄭板橋仰慕徐渭,曾自制一枚刻章自稱:青藤門下走狗。真要生在北宋,我也愿作蘇軾面前一頭牛、一條狗,或者一只貓!

關鍵詞: 不辭長作嶺南人
圖片版權(quán)歸原作者所有,如有侵權(quán)請聯(lián)系我們,我們立刻刪除。
新化月報網(wǎng)報料熱線:886 2395@qq.com

相關文章

你可能會喜歡

最近更新

推薦閱讀